【荆州法院立心青年讲坛】陈雅丽:追风赶月莫停留

发布时间:2025-07-28  访问次数:141

 

微信图片_20250728085638.jpg

陈雅丽,1992年10月出生,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,现任荆州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。

感谢院中院党组给我们这次回来学习、汇报的机会,也感谢大家暂时放下匆忙的脚步,倾听我们的基层故事。中院法官助理是我的第一份工作,在这里前辈们塑造了我的职业信仰和价值观,成为前行路上最坚实的底色。

很多人问我,为什么到基层?在中院七年,对比工作七年的律师,自己缺乏独立办案、判断的能力,产生了本领恐慌。我想跳出舒适区,到基层摸爬滚打。其实内心也很忐忑,总觉得还没准备好,担心办不好案件。毛主席说过,“不是先学好了再干,而是干起来再学习,干,就是学习。”在这里,向大家汇报在基层的三个变化。

01兼顾天理国法人情

在基层,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新知,不变的是司法为民的初心,实质解纷的理念和向新而行的方向。

刚入额时办理了一起物权确认纠纷案件,原告是90多岁的老人,起诉前妻和继子,主张登记在被告名下的房屋归自己所有。

开庭当天,原告没有按时到庭,打来电话很着急,说自己走错地方正在赶来路上,半小时内可以到。

内心很犹豫,迟到半个小时该不该按撤诉处理,司法的严肃性如何维护?这个案子原告有很大败诉风险,撤诉处理从办案工作量、自身风险考虑,更为简单。但考虑到是高龄老人的家庭纠纷,被告同意等待,最终还是决定等一等。

后来原告拄着拐杖气喘吁吁按时到庭,那天的庭开了很久原告才恢复平静,他的样子让我心里突然很确信没有简单地按撤诉处理是正确的。

在基层有很多这样的纠结时刻,司法不是冷冰冰的三段论,有时候没有标准答案,不同的处理方式,各有各的道理,这考验着我们的法律智慧、政治智慧和社会智慧。从法条到现实,不断打磨学识、智识、情商,将天理国法人情融入到每一起案件的处理,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公正和温暖。

02增强服务大局意识

曾经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等总觉得很遥远,往往是不太好判决的案件才尽力去做调解工作。在基层了解了执行难和信访难,我在反思办案是想着结案,完成办案指标,还是为当事人实实在在做些事情?

观音垱法庭服务关沮、锣场、观音垱三个乡镇,每个乡镇都有工业园区,法庭受理商事案件居多。根据辖区案件特点,我们选取了买卖合同纠纷中典型案件来进行巡回审判,并梳理常见问题在园区进行普法宣传,促进企业规范经营,提高诉讼能力。

案件审理后,在法庭的组织下,双方当事人顺利达成协议,被告当场履行了第一期的款项。跟判决相比,调解有时候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、精力,在案结事了人和的那一刻觉得一切都值了。

在法庭的经历,让我认识到审判要多向前一步,不局限于就案办案,多关心案件背后的根源和反映出的共性问题,延伸司法职能服务地方发展大局,努力发挥审理一案、治理一片的效果。

03统筹借力抓好落实

到荆州区法院后,分管政治部和办公室,对于一直从事业务工作的我来说,全新的领域,巨大的挑战。业务部门的工作,靠自己单打独斗也可以完成,综合部门的工作则更多地需要大家的通力协作。

比如去年市委提级交叉巡查反馈问题后,全院立即开展整改工作。刚开始进展不尽如人意,推进缓慢,整改不够精细化、有序化。于是我们制定了整改进展表,每周将各部门整改工作梳理、汇总、通报,整改进度一目了然,传导压力。

特别是对于卷宗归档问题,刘院长在每周审委会上进行调度,对于重点部门,办公室每天点对点发送归档情况,加强督办。刘院长后来鼓励我,“搞工作就得这样真抓实干,大胆、放手去管”。4个月,全院加班加点归档6000余件,接近去年全年结案数量。

行政岗和业务岗的经历,看似千差万别,其实是一种换位思考,相互促进。法院轮岗大多在行政岗和业务岗条线内部,对不同条线工作缺乏深入的了解,业务部门对一些中心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,而行政部门涉及审判情况时大多存在畏难情绪。

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开展工作,发挥自己的审判经历优势,我们探索建立荆益求精青锋π年轻干部培养品牌,实施九个一工程;组织岗位比武,提升队伍素能;制定全员考核方案树立干多干少不一样的导向......让行政工作紧紧围绕审判工作来开展,切实发挥服务审判主责主业作用。

基层是最好的课堂,群众是最好的老师。在基层,“苟日新、日日新、又日新”,接触到更多领域的工作,开阔了视野,学习到更多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。这些感悟是以前埋头写文书不曾经历和体会的,其中的收获有个人的付出,但更多的是组织的信任和培养,同事的帮助和支持,成为前行路上最大的底气和温暖。

行之力则知愈进,知之深则行愈达!每一段工作经历都是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,激励我在今后的道路中日拱一卒,深耕细作。最后,祝愿大家心中有梦、眼里有光、脚下有路,在人生旷野遇见更好的自己!



文章出处: 新闻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