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槌落处见初心 平凡坚守铸忠魂
——学习刘杨萍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

发布时间:2025-09-22  访问次数:248

陈晓黎_副本.jpg

当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浪潮奔涌向前,总有一些身影于平凡中铸就永恒。病榻上,当刘杨萍同志以颤抖的指尖轻触法槌--那一幕,不仅刺痛了无数法院人的眼,更叩击着每一颗崇尚正义的心。在学习她的事迹过程中,我深感其精神与我院杨军同志“让法治天平一尘不染”的执着如出一脉,也在对照与反思之中,重新锚定新时代法院人的价值航标。

一、司法温度:从“规则之治”到“人性之光”的跨越

在孝南区法院少年审判庭,刘杨萍同志推动的“圆桌审判”,在司法与民心之间搭起桥梁。她为失足少年建立的“一档二卡三帮四见面”机制,不仅是司法程序中的一环,更是以心唤心的道德实践。当她自费为服刑少年购置书籍、联系技能培训,我仿佛看到杨军同志立于铁窗之外,俯身为一名少年耐心释法、温言疏导的画面。两位英模,一个温润如春雨,一个坚定如山岳,却共同诠释出司法的至高追求:法律不只是冷冰冰的条文,更是可以修复创伤、照亮迷途的人性之光。

这种温度,在刘杨萍暴雨中巡回审判的脚步里、在她负伤后仍念兹在兹的开庭叮咛中、在她以颤抖的手握紧法槌的定格瞬间,变得可触可感。它让我们不禁反思:在追求结案的同时,我们是否遗落了当事人的心声?是否在法条演绎中淡忘了裁判的温度?当我院法官为听障当事人配置手语翻译,让无声世界照进司法之光时,我们才真正懂得:学习刘杨萍,就是要让每一次庭审成为传递法治温情的窗口,让群众在司法中不仅看见公正,更感受到被尊重、被倾听。

二、忠诚担当:从“按部就班”到“主动作为”的升华

“群众等不得”--这五个字,是刘杨萍同志常挂嘴边的信念,也是她创立“法官流动工作室”、把法庭搬到村头巷尾的初心所在。她比一般人“多走一步”的担当,与杨军同志一日辗转三地开庭的执着异曲同工。她常说“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”--英模从不是“遥不可及的符号”,而是把忠诚担当藏在每一件“小事”里的平凡人。他们没有把司法为民当作口号,而是将百姓的“急难愁盼”化为自己的使命必达。

在我院,“琢玉青年工作室”和“繁星计划·沙法讲堂”正是这一精神的延续。我们鼓励年轻干警在疑难案件中磨砺本领,在服务大局中践行初心,让每一次庭审、每一份文书、每一声法槌的敲响,都成为守护公平正义的堡垒。

三、平凡坚守:由“职业选择”到“生命信仰”的蜕变

刘杨萍同志在病榻之上反复摩挲法槌的场景,令人动容,这不禁让人想起杨军同志伏案坚守岗位的身影。他们深刻诠释了“一生择一事,一事为公正”的坚守。当她为一起21人团伙案手写十万字阅卷笔录,当她挑灯撰写50余篇学术论文,我们明白,所谓“零错案、零信访”并非神话,而是把每一个案件都视为“生命中的唯一”所换来的必然。

这样的坚守,在我院日常工作中同样闪耀着光芒:执行干警为农民工讨薪连续蹲守半月、民事法官为一桩邻里纠纷调解五个小时、刑事团队连月加班攻坚涉黑案件……这些看似平凡的坚持,正是对刘杨萍精神最真切的回应。我们不仅要弘扬英模的事迹,更需将“司法为民、公正司法”的初心使命融入队伍血脉,让平凡岗位成为孕育伟大的土壤。

人总是要为什么而燃烧的,这体现了一个人做事业的格局,一名党员干部对党性的实践。站在新时代的司法征程上,刘杨萍同志坚定的法槌声,敲响的不仅是英模的丰碑,更是我们每一位法院人奋进的序曲。我们学习刘杨萍、杨军,不仅是敬慕,更是承其志,践其行,以奋斗之名,续时代华章。


文章出处: 沙市区法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