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荆州法院立心青年讲坛】王茜:淬炼三载初心路 实干答卷见真章
王茜,1986年1月出生,硕士研究生学历,现任沙市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、副院长。
阔别三年,重回熟悉的礼堂,说实话,此刻内心非常澎湃,不仅是因为与大家重逢,更是因为要交上一份基层淬炼后的初心答卷。
首先,要感谢市法院政治部搭建的平台,让我有机会能这样郑重其事的向培养我的组织、关心我的领导、指引我的前辈、支持我的战友,汇报这堂“向下扎根”的必修课。
三个年头,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关键词句。
01破局:用实干叩响基层之门
初到沙市区法院,面对“管理新兵”的身份焦虑,我始终牢记,实干是一种优秀品质,也是一种最好的领导方法。
一是在积案攻坚中淬炼担当:长期信访人熊某某二十年前的申诉旧案、十年缠诉被两次发回重审的建工纠纷、涉企涉银行的抗诉再审案等等…初到岗位,就面对这些“烫手山芋”,我选择“向最难处亮剑”。因为我深知,基层的信任不靠职务赋予,而需要用实干赢取。白天处理管理事务,夜晚翻阅卷宗梳理证据,二十年申诉积案终审落幕,三个月内推动建工案鉴定意见出具、抗诉案找出了最佳解决方案,案结事了。案件虽结,思考未止——从文书样式统一到审判流程再造,让我深刻领悟:实干的另一重境界,就是以个案突围推动制度破题。
二是在团队淬火中凝聚共识:2023年,我分管领域最广时覆盖了7个部门,每天像有做不完的事情,思考不完的问题。早出晚归,披星戴月是工作的常态。在紧张的节奏中,我始终以上率下,以“头雁领飞”带动“群雁齐鸣”。去年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先行区的创建中,刚开始部分市级机构不支持不理解,进行不太顺利,团队信心不足,后来我多次带领大家不懈地登门拜访市级单位领导,与各金融机构对接,终于在团队协作下,各位小组负责人有序分工完成任务,不仅得到省法院的认可,还获得了中国地方政府营商环境优秀案例。这让我坚信:真正的领导力,是把微光聚成火炬。
三是风险化解中锻造格局。沙市法院存在人案矛盾的困局,涉诉信访案件多,案件风险防控压力大。三年来,我热心接访、耐心疏访400余人次,为涉诉群众疏导情绪、解决问题。面对某公司群访案件,从风险预判到外部协调,与合议庭成员一起组织了无数次调解,参加了数不清的协调处理会议。周未修改法律意见书直到凌晨三点,赢得区委领导对意见书“深入浅出、分析到位”的评价,对法院的工作予以认可。案件判决后,既没有上诉,也没有引起不稳定的社会风险。这让我明白,平安稳定是底线,人要学会随时经受考验,每一次都要充分准备,有为才能有位。
基层的工作,让我充分懂得,一切办法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找到,一切问题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解决,一切机遇也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抓住。
02进阶:以学习为梯 攀登专业与管理的双重高峰
基层是练兵场,更是大课堂。面对事物繁杂性与理论浩瀚性的双重考验,我始终以“空杯心态”进阶:
在实践中反哺理论:分管刑庭时,每起案件都是生动的“教科书”——风险研判的如履薄冰、法律适用的反复推敲,让我既触摸到法律的实践温度,也感知到“理想法”与“现实法”的张力。“知不足方生敬畏,常反思终见月明。”
在管理中重塑认知:从个案审判到统筹全局,我逐渐明晰:“专家法官不仅需要精研法典的深度,更需要驾驭全局的智慧、心系民生的情怀。” 正如庄子所言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”法院工作的特殊性,注定我们要以终身学习为舟,方能承载公平正义的千钧之重。
03铸魂:以信仰为灯 照亮法治征途的星辰大海
邹碧华传及他所写《法院的可视化管理》,始终是我三年来案头的明灯。他那句“人的一生,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,理想的完满人格,应当是破除自己,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,融入到祖国的法治中。无我,党的事业不朽,如是我心。”让我在迷茫时重燃信念。 虽不能及,心向往之。
在沙市法院,我与青年干警共勉:“莫做机械办案的‘司法民工’,要当心怀法治理想的‘追光者’。” 我们创建“琢玉青年工作室”,见证一批批干警从青涩到担当,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崭露头角。青年干警的朝气与韧性,正是法院最鲜活的生命力。
我深刻领悟:“管理的终极密码,不在制度的严丝合缝,而在价值观的春风化雨。” 当“为民司法”成为共同信仰,组织便拥有生生不息的能量。
此刻,我想表达三份跨越时空的感恩:
致沙市法院:院长的“放手不放责”,让我在民事、刑事、行政、破产、执行、信访以及综合部门均积累了管理经验。司法老农的辛勤耕耘,青年干警夜晚加班的灯火,让我读懂“芳林新叶催陈叶,流水前波让后波”的传承之美。这里没有个人英雄,只有勠力同心的法治共同体。
致家人与自己:感谢家人以包容为舟,载我穿越忙碌的浪潮。感谢自己的勇敢与坚持,在疲惫中坚守晨跑的自律,在压力中保持学习的韧性,陈行甲那句“生活有其自身的逻辑,那些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,那些没有企图的浇灌,说不准在什么时候会有一阵春风拂过就出土了”始终鞭策我:所有坚守,终将为法治的星空增光添彩。
致组织与时代:习总书记曾说,长期以来,我们党有一个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,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、党让去哪就去哪,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是家,没有二话,毫无怨言。任职前,贾院长及中院各位领导的教导、殷切希望犹在耳畔。从“中院骨干”到“基层副院长”,曾以为这是俯身历练,而今方悟这是“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”的生命智慧。
有人问我成长秘诀,我的答案是:真正的蜕变,始于撕掉标签的勇气,成于扎根泥土的定力。未来,我将以“归零心态”再踏征程——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,为法治建设贡献绵薄之力。与大家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