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建功支点建设•法院青年说】朱静:挺膺担当乘势而上 勇当支点建设尖兵中的尖兵

发布时间:2025-05-06  访问次数:79

【编者按】当青春之花绽放在法徽之下,我们以奋斗为笔书写新时代的司法答卷。值此五四青年节之际,全市法院15名来自审判、执行、法警及行政岗位的优秀青年干警,以“建功支点建设•法院青年说”为主题,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化作司法实践的生动注脚。他们用笔墨记录下护航营商环境的“店小二”日常——在合同纠纷调解现场为企业纾困解难;定格执行攻坚的“急先锋”身影——用数字化手段破解财产查控难题;厚植信访接待的“贴心人”温度——以“如我在诉”的情怀化解群众心结。这些沾着法庭尘埃、带着调解温度、浸着执行汗水的文字,既是青年干警对“司法为民”的深度诠释,更是对“国之大者”的青春回应。让我们透过这些激扬文字,感受新时代法院青年在深化改革最前沿、社会治理主战场、群众工作第一线的使命担当,让青春在服务大局、保障民生、守护正义的司法实践中绽放绚丽光华。

挺膺担当乘势而上 勇当支点建设尖兵中的尖兵

——朱静 研究室干警

2021年10月,我初入法院就被安排到研究室工作。提到研究室,大家首先想到是写材料,案牍劳形、朝乾夕惕,是一件非常煎熬的苦差事。工作四年来,通过在文字中浸泡、吸收、成长,我最深的感受是,材料工作是以文辅政,虽然天天与文字打交道,但研究的不是文字,而是工作;不是修辞手法、遣词造句,而是工作的思路、解决问题的方法。研究室的工作定位、工作性质,决定了我们必须锻造更坚强的政治品格、更宽阔的格局视野、更扎实的本领作风,以“尖兵中的尖兵”标准要求自己、提升自己。


微信图片_20250424165916.jpg

当好尖兵,要尖在理念和思想上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,理论是实践的指南。实践证明,党的创新理论是我们党武装头脑、指导实践、推动工作的“指南针”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,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,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,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、解决新问题。研究室作为服务领导决策的“外脑”和“智囊”,只有吃透上情、摸清下情、了解外情、把握内情,才能写出有深度、有质量、有水平的文章。特别注重对党中央大政方针政策的学习研究,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、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,上级法院提出的最新工作要求,都要第一时间学习,并结合荆州法院实际思考贯彻落实举措,深度融入文稿起草、调查研究工作当中。今年以来,我跟随部门领导同事一起,每周开展一次理论学习,通过学原文、谈体会,通过“抬头看路”,从而明确路在何方,审判工作目标何在,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支点建设的真招实策。

当好尖兵,要尖在素质和能力上。“绳端不能汲深井,浅水难以负大舟。”初到法院研究室时,没有法律工作经历和材料写作经验的我,每天面对各种类型的文稿和各类法律专业术语,我曾深陷“本领恐慌”,撰写材料时追求辞藻华丽而导致言之无物,反复修改时发现脑海中知识储备捉襟见肘,经历过多次迷茫的摸索后,我深知没有相应的能力担当,可能会导致鲁莽无知、南辕北辙、贻误事业。于是我自觉沉心学习,从工作报告到社论文章,从领导讲话精神到法律问题探究,在“写实”的基础上逐步向“写深”探索。特别是参与过两年法院工作报告撰写后,通过全面梳理法院各条线“闪光点”,总结法院服务群众的“微创新”,我逐渐明白,法院文章美在“实”字,贵在“新”字,无论是撰写调研报告,还是处理综合性事务,都要脚踏实地、深入一线、深挖实情,不做表面文章、不搞花架子。同时要潜心钻研,保持开阔的格局视野,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,这样才能在需要时信手拈来、推陈出新。

当好尖兵,要尖在作风和担当上。先进的思想、高超的本领,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转化为工作成效。争当事业尖兵,要有真抓实干、埋头苦干的精神。当前,湖北正朝着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大步迈进,在这场服务“国之大者”、推动区域发展、激活经济活力的征程中,“支点建设”就像一艘破浪前行的巨轮,承载着时代使命与人民的殷切期盼。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,每一名青年干警都要恪尽职守,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种好自己的“责任田”。就研究室的工作而言,文稿的起草虽多挫折、多反复,但这份苦其心志、劳其筋骨的辛劳对应着职责所在、成长所需。要秉持“严真细实快”的工作标准,杜绝形式主义,以“文经我手无差错,事交我办请放心”的严谨态度对待每一项任务。同时,以严格的纪律要求自我,坚守廉洁底线,在纷繁复杂的工作环境中,保持如竹之劲节,不为诱惑所动,不为私利所惑,让清正廉洁的作风成为鲜明底色。

微信图片_20250424165932.jpg

时代向前,青年向上。新时代法院青年正在以“建功支点”为使命,将司法为民的初心熔铸于每一次法槌起落、每一项便民实践中,以青春热血浇筑法治基石。未来,法院青年将继续以青春之名,勇当尖兵,为“支点建设”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动能,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磅礴青春力量。

文章出处: 新闻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