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建功支点建设•法院青年说】谢婷:以青春匠心筑法治支点 一名审管办干警的质效管理手记
【编者按】当青春之花绽放在法徽之下,我们以奋斗为笔书写新时代的司法答卷。值此五四青年节之际,全市法院15名来自审判、执行、法警及行政岗位的优秀青年干警,以“建功支点建设•法院青年说”为主题,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化作司法实践的生动注脚。他们用笔墨记录下护航营商环境的“店小二”日常——在合同纠纷调解现场为企业纾困解难;定格执行攻坚的“急先锋”身影——用数字化手段破解财产查控难题;厚植信访接待的“贴心人”温度——以“如我在诉”的情怀化解群众心结。这些沾着法庭尘埃、带着调解温度、浸着执行汗水的文字,既是青年干警对“司法为民”的深度诠释,更是对“国之大者”的青春回应。让我们透过这些激扬文字,感受新时代法院青年在深化改革最前沿、社会治理主战场、群众工作第一线的使命担当,让青春在服务大局、保障民生、守护正义的司法实践中绽放绚丽光华。
以青春匠心筑法治支点 一名审管办干警的质效管理手记
——谢婷 审管办法官助理
十余载光阴掠过荆州法院的台阶,我忽然想起曾经那个站在法学院模拟法庭里的自己。彼时辩论赛场的聚光灯下,我们以法律条文为盾,以法理逻辑为剑,将正义想象成永不倾斜的天平。而今穿梭在司法工作的数据丛林中,我逐渐读懂法治建设不仅是理想主义的星空,更是需要躬身耕耘的大地——作为新时代法院青年,我们正在用数字时代的青春密码,为司法现代化支点建设注入澎湃动能。
一、从迷茫到坚定:在数据洪流中锚定初心
初入审管办时,审判质效报表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像潮水般涌来。我曾对着“平均结案时间”“调解率”等指标反复自问:这些冰冷的统计,如何照见心中的法治星空?直到第一次参与审判运行态势分析会,当我战战兢兢地汇报“平均结案时间”异常波动时,分管院长敏锐地追问:“这个数据背后,是哪个庭室的案件积压?涉及哪类纠纷?”那一刻,数据突然有了生命——它们不再是纸面的数字,而是司法规律的显微镜,是审判质效的导航仪。
我开始学会用数据倾听民声:当某类案件上诉率异常攀升,就调取案件多角度寻找共性;当长期未结案增多,便逐案追踪承办法官的审理轨迹。每份数据通报背后,是流程节点的比对分析;每次专题调研,需在信息中捕捉共性规律。目标就是梳理出每项重点工作的梗阻点,攻克这些症结。数据从此在我眼中有了温度——它们不是冰冷的符号,而是群众急难愁盼的司法回声。
二、从跟跑到领跑:在质效攻坚中淬炼本领
那场清理长期未结案的“攻坚战”,让我见识到审判管理的锐度。那年,面对50多件超一年未结的“骨头案”,我们将案件难度量化为红黄蓝三色,像外科手术般逐案解剖阻滞原因:某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因工程造价鉴定停滞,某案件以另案的审理结果作为定案依据......通过“一案一策”跟踪督导,最终让95%的积案在百日攻坚中清结。我更加确信:科学的审判管理不是对法官的约束,而是为他们插上效率的翅膀。
从手忙脚乱处理Excel表格,到现在制定全院审判管理规范;从机械填报上级报表,到构建起贯穿立审执全流程的质效管理体系——那些与数据较劲的深夜,都在见证着从法学院书生到审判管理者的蜕变。当全市法院审判运行态势分析被领导表扬“数据翔实、分析精准”时,我忽然懂得:青年人的担当,不仅在于执行既定规则,更在于用创新思维突破管理窠臼。
三、从管理到治理:在司法改革中彰显担当
如今再凝视满屏跃动的数据,我仿佛能触摸到司法运行的脉搏。那些曾经令我望而生畏的统计指标,如今已成为解读审判工作的密码——结案率曲线的每一次起伏都在讲述着法官们日夜伏案的坚守,发改率小数点后的细微变动传递着裁判文书字斟句酌的严谨,那些与数据相伴的时光都有了重量。
每当看到新的制度落地生根,质效指标稳步提升,这份成就感总能驱散所有的疲惫。终于理解初入职时主任说的“审管办是法院的中枢神经”——那些看似枯燥的周报月报里,确实跳动着司法为民的脉搏。当全市审判质效排名跃升的喜讯传来时,院内那株晚樱绽放今春第一簇新蕊,粉色的花瓣在阳光下舒展,恰似我们用数据编织的法治愿景,正在这个春天抽枝展叶。
在“建功支点建设”的新征程上,我们既要做司法大数据的解读者,更要做审判规律的破译者;既当质效指标的守护者,更当管理创新的探路者。当法治中国建设的接力棒交到手中,我们定将以数据为墨、以创新为笔,在时代的司法卷宗上写下这样的注脚——让每份裁判文书都经得起法律推敲,让每个司法数据都承载着正义温度,让每次管理创新都化作群众触手可及的法治获得感。这,便是新时代法院青年对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的青春应答。